催眠戒毒方法的相关研究

凯创检测
155
文章
0
评论
2020年3月9日00:59:35催眠戒毒方法的相关研究已关闭评论
摘要

催眠疗法在佛洛依德时就已经被公众所认同,目前也广泛用于各种心理疾病,而戒毒即戒心瘾,催眠用在戒毒中依然有其效果。

催眠戒毒方法的相关研究

大量的研究发现,造成吸食合成毒品成瘾因素中,除了生理依赖,对毒品的心理渴求——心瘾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研究发现,“心瘾”是合成毒品成瘾者对吸毒产生欣快感的潜意识记忆。如果能够通过某种方式对这段记忆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减少这种记忆对吸毒者的吸引力,便能有效降低复吸率。针对记忆,尤其是潜意识记忆进行操作,课题组采用了精神分析治疗中的催眠技术。通过对催眠敏感度相对比较强的吸毒人员,采取对抗式催眠戒毒法,对吸毒者潜意识内的吸毒相关记忆进行操作,使用操作条件反射与厌恶疗法等心理治疗手段,重新将吸毒时的欣快记忆引导为厌恶记忆,从而最大程度地减轻对毒品的渴求。

研究人员在与这些吸毒人员深入交流,发现他们都会说到“心瘾”一词,还讲到“一朝吸毒、十年戒毒、终身想毒”“毒品好戒,心瘾难忘”,这些其实就是让吸毒人员都恐惧的“心瘾”。

合成毒品的心瘾,即吸毒后对毒品产生的精神依赖,亦称心理依赖性。它与传统毒品不同,当吸食合成毒品的戒毒人员完成生理脱毒治疗后,人体虽然对毒品生理依赖已经基本消除,但是会不断出现对合成毒品强烈的心理渴求——吸毒导致的大脑欣快状态,即心情愉快、无忧无虑、兴高采烈、异常幸福、兴奋、喜悦等记忆。这些记忆对复吸有着难以控制的强制冲动和索求行为。研究发现,吸食合成毒品人员的心理问题容易泛化,因此任何与吸毒有关的环境因素都会产生吸毒联想,其心理上产生欣快感、兴奋感和满足感,反过来又会强化心瘾,将这种记忆强化在戒毒人员的潜意识内,成为了一种不可消除的内容。

任何成瘾,其本质上都是兴奋成瘾,兴奋是成瘾的重要因素。成瘾行为一旦成形,便很难消除。举个例子:假如饿肚子时,人们对美食的渴望兴奋是10个单位;正常人对性的兴奋相当于100个单位;烟瘾者对香烟的兴奋度就达到了1000个单位;而毒品成瘾者对合成毒品的兴奋度就是1万个单位。一个人的大脑曾经受到过1万个单位的兴奋刺激,一旦中断刺激,那么他将对除合成毒品以外任何刺激不会兴奋,也就无法产生兴趣,只对合成毒品成瘾。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美沙酮替代疗法”对合成毒品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同时,由于是强制性中断了刺激的外部环境因素,破坏了吸毒者内在的心理平衡,产生了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导致了一系列新的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个心理问题就是因为吸食合成毒品产生的心瘾问题。

心瘾与催眠的关系

对于毒品成瘾的治疗,我们总是喜欢用“戒”这个词,对于传统毒品,我们可以用“戒”字,但是对于合成毒品,我们再用“戒”字有所不妥,因为合成毒品不是用来戒的--这可能会颠覆人们对戒毒的传统认知。

“戒”,就意味着被动的抗拒,而抗拒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我们心理上害怕毒品、无法摆脱毒品,是毫无办法才会选择抗拒,说明了我们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果的失败。我们都知道,吸食合成毒品最难戒的是“心瘾”,而在上文中已经讲过:心瘾就是一种吸毒产生的精神依赖或者心理依赖,其本质是深藏于潜意识内的神经兴奋记忆对正常行为反应的干扰。而人类对于潜意识的内容无法遗忘--只能被隐藏更深--但它仍然存在,时不时地会以各种形式“跳”出来干扰我们的正常生活。这也就是人只要吸食过合成毒品,其潜意识里就会牢固“刻”上对毒品的“心瘾”,无论你用什么办法,都不可能将潜意识内对毒品的渴求记忆“戒”除掉,所以我们说对于合成毒品,“戒”其实是不妥的。我们认为“引导”可能更符合。为了便于理解,本文中我们还是用“戒毒”来表述。那么对于合成毒品怎么治疗呢?这就是我们课题组的主要研究内容:使用对抗式催眠技术进行戒毒。

催眠通常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但也有不少应用到吸烟成瘾者中,在毒品成瘾者中应用很少。那么催眠技术是怎样运用于戒除合成毒品成瘾的呢?其实在美国、日本一些心理治疗师也在尝试使用催眠戒毒治疗研究,但是主要针对传统毒品,如海洛因、大麻、鸦片等。这是因为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吸食的毒品类型不同,导致催眠戒毒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上方向与重点不同,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国际间催眠戒毒治疗研究理论交流的困难。

戒毒人员对于吸食合成毒品产生的心瘾无法克服,其本质是成瘾记忆干扰正常行为模式造成的,同时作为记忆只要进入潜意识内,就不会轻易被遗忘。但是我们可以在其潜意识里通过一定的“操作”,来改变成瘾记忆的反应模式。我们首先通过催眠将吸毒成瘾者记忆中某段厌恶刺激或恐惧记忆挖掘出来;然后通过催眠将吸毒成瘾者进入到吸毒导致的欣快记忆中;再将这两段不同的记忆使用某种逻辑进行联结,使其成为吸毒成瘾者自己的记忆放入潜意识内;最后根据成瘾者不同的催眠敏感度通过数量不同的催眠数次,叠加这段记忆影响力,植入其潜意识内。我们发现,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或多或少对植入的记忆会有对抗,这是大脑对外来记忆接收的正常反应,也是我们取名为“对抗式催眠戒毒”的由来。研究还发现,记忆放入潜意识越深,越容易被其接受为其真实的记忆,也就越容易被潜意识影响。要知道,一个人的行为95%被潜意识控制。最终形成“毒品渴求→植入刺激记忆→厌恶情绪→拒绝毒品”的操作条件反射。

在实施催眠戒毒操作时,课题组使用了三大操作原理:

第一,植入潜意识厌恶的原则。在平时开展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门诊时,我们也会使用厌恶疗法,是在有意识状态(清醒)下开展的。在有意识状态下,首次厌恶疗法效果比较明显,但是之后数次里,求助者对这个“假设”的厌恶源会产生视觉疲劳,甚至因为意识到是“假”的,从而当游戏玩,治疗效果大打折扣。但是通过催眠技术,在进入求助者潜意识内,催眠师植入的特定厌恶刺激因素,对于处于催眠状态下的求助者不仅能真实地看到、甚至能听到、闻到。如我们做噩梦吓醒前一秒钟,我们都认为那不是梦,而是真实的事件。尤其来自于成瘾者自身曾经经历过的厌恶刺激因素对于求助者的心理冲击是非常强烈的。特别需要强调两个原则:一是我们在做催眠治疗前,会进行大量的个人病史、心理问题、重大成长事件等情况调查,目的就是将求助者内容中真实的、害怕的、厌恶的东西找出来。每个人潜意识内真实害怕的东西都不一样,只有自己“害怕”的刺激才能真正让求助者产生心理冲击,才能超过毒品心瘾的刺激记忆。二是刺激强度与被催眠者的身体状态相适应,这需要进行身体健康状况评估。不足的刺激产生不起厌恶目的,过强的刺激会产生健康问题,需要排除诸如高血压、糖尿病、癫痫等疾病,甚至产生新的心理问题。

第二,大脑中的记忆被重新提取时可以被改变。有科学家在研究治疗帕金森病时发现,储存在大脑中的记忆内容是不会因外部干扰因素而被改变,但是在重新被提取的那一刻却能够被重新编写,即内容被某种程度的改变。这也就是很多时候你突然之间想起某件事时,旁边有人给你非记忆的信息,你就会很容易将这个非记忆的内容加到真实的记忆内容之间的原因。因此,我们在实施催眠戒毒时,将原本只有“吸毒很舒服、很兴奋、很嗨的感觉”中植入“吸毒会产生恐惧、害怕、难受、自责、内心其实不想吸的感受”会很自然地当作真实记忆的一部分,从而导致吸毒者重新对毒品进行更客观的评估。

第三,寻找每一个人的“心理原点”。心理原点是我们课题组自命名的,它是指每一个人在漫长成长记忆中或潜意识中总会有某一时刻感到特别安全、温馨的时刻,如特定环境中父亲的一个特别的拥抱、丈夫身上特殊的烟味、老家过春节时的某一种菜味道等等。当我们的情绪被触动进入到这种情绪中时,我们便会完全放松,体会到别人体会不到的自我陶醉。因为心理原点是最安全的,因此你会很愿意进入这个幸福时刻,催眠时我们便利用这一方法,帮助被催眠者快速进入三级或四级催眠状态,即催眠治疗效果最好的中级催眠状态。因此,寻找戒毒人员的“心理原点”,是我们多次催眠实践后找到的针对防御性强,安全感缺失非常严重的戒毒人员最有效的催眠方法之一。

心瘾的运作模式与干扰模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讲到导致合成毒品难戒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心瘾”的影响。如果我们要对合成毒品进行有效治疗,就要抓住心瘾这一关键要素,即,如何治疗心瘾。我们先来看一下合成毒品心瘾运作过程:吸毒合成毒品→多巴胺分泌→产生神经兴奋→精神满足→精神依赖→情境泛化→强制断毒→负性情绪→危害行为→觅毒冲动→重复吸毒合成毒品。

心瘾运作过程的本质就是吸毒者对被毒品破坏的身心平衡进行的补偿,而这个补偿却是用进一步吸毒来达到的。强制戒断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即无毒环境下能够做到操守自律,但回到正常社会环境,在可能接触的毒品环境下--更不用说高危情境下--必定会采取觅毒行为。这是本能、是潜意识引导下的不自主的条件反射行为。我们通过合理利用其负情绪,在保持吸毒人员内心相对平衡的同时,改变其对毒品觅食行为的反应,实现以下这种经过催眠戒毒干扰的运作模式:吸毒合成毒品→多巴胺分泌→产生神经兴奋→精神满足→精神依赖→情境泛化→强制断毒→负性情绪→危害行为→觅毒冲动→催眠干预(提取潜意识恐惧记忆→产生回避与害怕毒品情绪)→自觉回避毒品,这就是我们对抗式催眠戒毒的理论指导。

通过催眠对戒毒人员成瘾行为干预工作是在浙江省某强戒所里2015年3月份开始的,至今近4年。我们经历了催眠理论与技术学习阶段、催眠技术与戒毒工作结合阶段、催眠与合成毒品戒治等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经历了多次的失败与总结,最终总结出了一套专门针对合成毒品成瘾者最科学的催眠戒毒方法。为了验证催眠戒毒技术对合成毒品成瘾者干预的效果,我们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一起开展了验证课题。

验证的目的是对合成毒品成瘾者进行催眠干预,分析催眠技术对吸食合成毒品人员在主观渴求度、临床症状(睡眠质量、冲动、抑郁、焦虑)、认知能力(抑制能力、工作记忆、自我决策)等方面的影响,以帮助吸毒人员戒毒和改善身心健康和认知能力为目标。

1.课题研究方法。本课题对合成毒品成瘾者实施催眠,首先,从自愿参加的戒毒人员中随机挑选实验对象,对这样实验对象进行相关内容的测试(前测);其次,根据前测结果挑选适合的戒毒人员,分为催眠组与控制组。催眠组成员开展催眠戒毒治疗,控制组不进行任务内容的戒毒治疗;最后对二个组成员再次进行相关内容的测试(后测),进行前测与后测数据对比与评估,分析催眠技术对合成毒品成瘾者的影响效果。为了达到评估目的,需要采集的信息如下:一是人口学信息。需要实验对象如实回答相关人口学问题,在纸质问卷上填写自己的姓名、年龄、受教育年限、重大疾病史、吸食毒品的种类、戒毒史、吸食年限、吸食量等基本资料。答卷前测试人员需要进行相关说明,防止出现因理解不同导致标准化差异。二是主观渴求度评估。让实验对象先观看合成毒品吸食视频,诱发实验对象对毒品的渴求,之后填写渴求评估量表。主观渴求度评估虽然量化比较难,但作为吸毒者主体,对自身的评估也有其他客观量表不可替代的优势。主要收集以下信息:姓名、年龄、吸毒年限、最大使用量(每次)、每月使用量、吸食方式和冰毒渴求状况(0代表完全不想,100代表非常想)。三是临床资料。

实验对象在纸质问卷上填写: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贝克抑郁量表(BDI)、贝克焦虑量表(BAI)、巴瑞特冲动量表-11(BIS-11)和DSM-5兴奋剂成瘾部分(由研究人员以他评方式填写)。前四个问卷分别用来测量被实验对象在睡眠、抑郁、焦虑、冲动性等方面的指标。以DSM-5作为评定标准,考察实验对象是否为典型合成毒品成瘾者。四是认知能力。该部分主要由实验对象在电脑上独立完成。

共包含以下四个行为实验:停止信号任务(SST)是一种研究反应抑制的经典范式。它模拟真实的生活情景,要求实验对象在实验中快速而准确地执行一个行动或停止这个行动。这是一个迫选反应时任务。该任务可以测量实验对象的反应速度,从而真实客观地评估其抑制能力。点探测任务(DPT),是美国学者Macleod,Mathews和Tata提出的研究注意偏向的任务。在本次任务中,计算机每次向实验对象呈现一对图片,呈现时间为1000毫秒。图片为一张合成毒品图片和一张中性风景图片,或两张中性风景图片,两张图片分列注释点左右。随后图片消失,探测箭头随机出现在其中一个图片的位置。任务要求实验对象在探测点出现后尽快判断箭头方向(向上还是向下)。

该任务基于的假设是:对探测点方向作出判断的反应时会随实验对象对其出现区域的注意而减少,即探测点出现在实验对象先前注意的区域时,反应时较短;反之,反应时较长。以此可以推断合成毒品成瘾者对合成毒品图片是否有注意偏向。N-back记忆任务,要求实验对象将刚刚出现过的刺激与前面第n个刺激相比较,通过控制当前刺激与目标刺激间隔的刺激个数来操纵记忆负荷。当n=1时,要求实验对象者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相邻的前一个刺激;当n=2时,则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前面隔一个位置上的刺激;当n=3时,要求比较的是当前刺激和它前面隔两个位置上的刺激,依此类推获得不同程度的任务难度,从而从不同等级考察实验对象的工作记忆容量与能力。气球模拟风险任务(BART),是美国学者Lejuez等人开发的一种风险决策任务。

任务中,实验对象需要通过按键来吹计算机屏幕上的仿真气球。每个气球都设置了一个爆破点,如果实验对象持续吹气球至爆破点,气球会被吹爆,当前收益为零。实验对象也可以随时选择停止吹气球,保存收益。气球吹得越大,可能获得的收益越大,同时气球被吹爆的风险也越高。因此,实验对象在实验中需要连续地决策是选择继续吹气球来获得更大的收益还是停止吹气球保存收益。实验中气球的吹爆个数可以用来评估实验对象的冲动性水平,未吹爆气球被吹的平均次数可以用来测量实验对象的风险偏好水平。

简略步骤。一是测试前。从强制隔离戒毒所入所满一周(已经过了合成毒品毒瘾发作高峰,具备完整的自知力与基本的精神状况)的自愿报名的吸食合成毒品成瘾者中随机挑选27名戒毒人员,签署实验对象知情同意书,填写人口统计学资料,其中有3名因混合吸食海洛因被排除。

二是前测。实验对象在一个相对私密的环境里先观看一段约2分钟时间的合成毒品吸食的视频,通过视频与音频的刺激,达到诱发成瘾者对毒品的强烈渴求目的。然后完成渴求评估量表,其中有4名因为渴求指数值低于30被排除。最后在纸质问卷上填写临床测验量表,并配合测试者在电脑上完成行为学任务。

三是实施催眠。催眠师将20名完成前测的实验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即催眠组和控制组,每组10人。其中控制组不采取任何戒毒治疗措施干预;催眠组每个实验对象分别进行三次催眠戒治,催眠的时间间隔分别是3天、6天和4天。四是后测。与前测间隔12天,完成主观渴求评估、临床测验量表、行为学任务。催眠组中有一名实验对象在催眠期间接受过VR治疗,对照组中有一名实验对象认知能力较差不能完成测验,均排除在外,因此每组各有9名实验对象纳入分析。

主观渴求变化。催眠组和控制组渴求指数的后测结果均发生显著降低:催眠组从平均分70降低到35,控制组从平均分73降低到52。虽然催眠组和控制组在后测渴求指数上依然没有显著差异,但从数据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催眠组的渴求指数降低更多更快,表明催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毒品瘾患者对毒品的渴求程度。

临床症状。经过催眠治疗,成瘾者的焦虑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可以使成瘾者放松心情,积极乐观面对戒毒工作,为更好地完成戒毒任务提供必要的心理基础。

人口学和临床相关关系。一是每月吸食量和巴瑞特冲动分数—无计划相关关系。研究发现,每月吸食量集中在0至10克为主,每月最大吸食量为50克左右。无计划性巴瑞特冲动分数从28上升至37。从数据分析可得:成瘾者的每月吸食量和其无计划性冲动特质显著相关,每月吸食合成毒品量越大,其无计划性冲动分值越高。该结果表明合成毒品的摄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瘾者的行为模式。二是吸食年限和贝克抑郁量表分数相关关系。研究发现,成瘾者吸食年限在2.5年至14年之间,主要集中在5至10年。贝克抑郁量表值从15上升至28之间。从数据量表分析:成瘾者的吸食年限和其抑郁症状显著相关,吸食合成毒品年限越久,其抑郁症状分值越高。该结果表明,随着沉溺病毒的年限增长,成瘾者越来越容易受到抑郁心境的困扰。

认知能力。一是停止信号任务。停止信号反应时(SSRT),研究发现,催眠组和控制组停止信号反应时在前后测均无显著性差异,催眠组前测反应时平均300毫秒,后测反应时平均280毫秒;控制组前测反应时平均295毫秒,后测反应时平均285毫秒。表示在本研究中没有观察到催眠对合成毒品成瘾者在自我抑制水平上的改变。课题组分析认为,原因主要受到催眠次数不足和催眠间隔时间过长有关。二是点探测任务。研究发现,催眠组在前测时,合成毒品成瘾者对合成毒品图片有明显的注意偏向现象(催眠组前测一致反应时28毫秒,前测不一致反应时2毫秒;控制组前测一致反应时20毫秒,前测不一致反应时9毫秒)。而在后测中,该现象消失(催眠组后测一致反应时19毫秒,后测不一致反应时10毫秒;控制组后测一致反应时18毫秒,后测不一致反应时11毫秒),表明催眠治疗改善了成瘾者对合成毒品的注意偏好。这与渴求指数分析中催眠治疗降低成瘾者对合成毒品渴求的结果相符合。三是N-back记忆任务。

研究发现,虽然在反应时上,三种back条件下催眠组和控制组前后测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正确率上,2-back和3-back条件下,催眠组的正确率得到了显著提高。这表明催眠治疗改善了成瘾者的记忆,提高了其工作记忆能力。四是气球模拟风险任务。研究发现,控制组在前后测的吹爆气球个数上有显著差异,后测个数明显增多(吹爆个数:前测11个,后测15个;未吹爆前测45个,后测58个)。而催眠组无此差异(吹爆个数:前测8个,后测10个;未吹爆前测32个,后测40个)。气球的吹爆个数反映了实验对象的冲动性水平,个数越多冲动性越高。该结果表明,随着被隔离时间的增长,一般强戒人员的冲动性可能会上升。然而催眠治疗可以有效抑制这一趋势。这无疑是令人振奋的结果,因为更低的冲动行,可能预示着更好的戒毒效果。

通过对催眠治疗前后合成毒品成瘾者全方位(包括临床症状资料、认知能力等)信息的对比,发现催眠技术能够显著降低成瘾者对合成毒品的渴求指数。渴求指数是药物滥用者强迫性用药的一个关键性衡量指标,而以上催眠结果无疑给戒毒干预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除此之外,催眠技术还显著降低了合成毒品成瘾者的焦虑情绪、提高了其工作记忆能力,改善了长期滥用合成毒品对成瘾者造成的不良影响。焦虑指数与睡眠质量、冲动行为有关,而这又直接与毒品复吸率相关。诸多因素证明通过对合成毒品成瘾者进行催眠治疗,能够直接降低成瘾者合成毒品复吸比率,具有较好的研究价值。

对于使用催眠技术对合成毒品成瘾者进行干预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包括我们课题的研究还有许多欠妥之处。同时,社会对于催眠技术用于心理问题治疗的效果还存在诸多争议。但是,面对合成毒品造成的危害不断扩大并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之际,任何方法的研究与探索,只要符合医学伦理的基本原则,其研究行为都应该得到支持与鼓励。我们的催眠戒毒课题所取得的效果是建立在前期近200多名成瘾者自愿参加研究、并得到政府戒毒管理部门大力支持才取得的。在此向每一个自愿参加研究的成瘾者、为课题提供帮助的相关人士表示感谢。

特别感谢上海交通大学袁逖飞课题组成员、浙江省某强戒所等个人与单位。我们也期待对催眠戒毒感兴趣的个人或团队与我们联系,一起将课题推向纵深,为戒治合成毒品成瘾而合作努力。

文摘自:fanzui与改造研究